第(1/3)页 “唐云估计熬不过去了。” 朱棣从京营回来,见到了朱高炽,带回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闻言,朱高炽有些失落。 “你要不要去见见他?” 朱棣知道唐云和朱高炽两人之间的感情,于是主动说道。 “要去的。” 朱高炽回答的肯定。 历史上,北平系将领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朱高炽,一派支持朱高煦。 支持朱高炽的是唐云,支持朱高煦的是丘福。 两人都死的早。 唐云最先去世,丘福年龄也不小了,大概也活不了几年,可能会变化,但是谁也不清楚,毕竟朱元璋都还活着。 今非昔比。 两个弟弟在他的调教下很乖,并不敢有其他的心思。 北平系也没有如历史上一支独大。 不过朱高炽仍然重要北平系的将领,因为北平系的将领,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和才能。 至于其他派系的将领,朱高炽也在因材施用,保障大明军队的稳定。 “这几年去世的老朋友不少。” 朱棣感叹道。 北平的时候,已经致仕的孙岩,为了他们燕王父子重新出山,去往金州开拓燕王府的势力范围,想不到还没来得及享福就去世了。 “你对于老将们,还是要多施恩。” “父王听到了什么?” “没有。” “那为何?”朱高炽好奇的问道。 “总是要有自己的基本盘,有可以信任的人。” “朱能和张辅,丘福和王真,李远和王聪,他们难道不足信?”朱高炽一脸的好笑。 “他们的资历到底浅了些。” 朱棣为难的说道。 没有经过靖难之役,大明还有大量的老派将领,虽然这些年重用北平系的将领,可军中其他派系将领的声音同样不小。 “父王带着他们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谁能不服气。” “怕的是小人。” “谁是小人。” 朱棣面对朱高炽的逼问,终于把纪纲打探的情报说了出来。 朱元璋最初的布局。 军中各派系逐渐形成围藩王为首,京营则以勋贵为首的军事体系。 邓愈的军队交给了秦王。 邓愈和别的人不一样,是带着自己的万人军马投奔朱元璋的,靠着开国战功,是当时大明军中的一大山头,秦王娶的就是邓愈的女儿。 徐达死后,他在军中部分的政治遗产,被朱棣继承。 总之。 随着蓝玉的被杀,军队的主要势力围绕各大藩王,唯独京营不同。 京营经过这些年的整改和调换,朱高炽并不担心。 宁王不提。 秦王和晋王府,并不是在军中没有根基的,哪怕是二代秦王,当朱棣登基后,也是不太理会朱棣,甚至敢怠慢朱棣派去的使者,平日里小动作不少,包括二代晋王同样对朱棣不满。 两人先后被朱棣治罪,简而言之,两个哥哥的长子,都被朱棣去除了。 他们为何敢不服气朱棣呢。 因为他们在军中有自己的势力,如今没有靖难之役,两王府在军中的影响力同样还在,虽然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消弱了不少。 “还是改革的不彻底。” “只能如此了,毕竟要顾虑你皇爷爷的心情。” 朱棣一脸的为难,当别人的儿子不容易啊,自己的儿子又激进,恨不得直接把各藩王府取缔,连个名也不愿意留下。 “他们应当不敢,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历史上他们最后也没有作乱。 “你的军制改革,得罪了太多人,引起了很多的不满,只怕此一时彼一时,你能知道哪些人表面上忠心,心里不忠心吗。” 朱高炽摇了摇头。 永乐朝的军队,控制在北平系的手中,当然是忠心耿耿的,如今却不是。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为了大明的稳定和未来,朱高炽大量使用和吸纳其他派系的将领,避免北平系的一枝独秀,好处就是大明最快速度的恢复,保障了军制改革的顺利。 军队让出了巨大的利益,结束了千户和百户的世袭,让利于军户,可谓是动摇了明初卫所的根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