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咱读书的时候,经常看到有的帝王啊,好大喜功,他的志向是广大的,可是却忽视了当下,这是很危险的苗头。” 朱元璋教导的说道。 他要把自己的人生智慧,教给自己的下一代。 “咱这辈子并不比谁聪明,可是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做好了当下,才能图谋未来,很多帝王因为骄傲,看不到地面,他们的眼里只有天。”朱元璋说到了杨广。 “这个人很聪明,比大多数人都聪明,而且很骄傲和自负。” “可是这么聪明和骄傲的一个人,却把好好的一个国家败坏了,因为他只看到了天,却不愿意看眼地下的道路。” 朱元璋很担心眼前的孙儿。 这位年轻人很聪明,懂得许多道理,做出对于民族千秋万代的规划和布局,有自己和他老子的看顾,可谓是一帆风顺,从来没有遇到过坎坷,朱元璋很忧虑。 物极必反。 自己死后,老四死后,眼前的孙儿还能保持睿智吗。 “请皇爷爷放心。” 朱高炽自信的说道,“无论孙儿内心的规划如何远大,必然以当下百姓的愿望为重,告诉他们道理,耐心的引导他们,而不是不顾百姓们的希望,强迫他们遵从自己的意愿。” 朱元璋连连点头,不住的叫好。 “对,就是要这样。” “你的敌人,永远是你自己,克制住自己的贪婪和傲慢,永远保持一颗求道的心。” 朱元璋很高兴。 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挂念的了。 大明很好。 大明的百姓也很好。 未来。 大概也会很好。 交趾。 交州。 大明平复交趾。 受朱棣的旨意,老挝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丽川平缅宣慰司、乃至新任命的底马撒宣慰司、大吉刺宣慰司、底兀宣慰司、大古刺宣慰司。 十一宣慰司的宣慰使,或亲来,例如老挝宣慰司的刀线歹,或者派遣使者,例如缅甸宣慰司。 合计大小数千名使团抵达了交州,拜见大明太子朱棣殿下。 这就是收复安南的威力。 也是朱棣历史上为何要收复安南,配合七下西洋的布局之因,只是可惜因为安南的长期叛乱,并没有达成朱棣的目标,如今今非昔比。 “遵守大明的礼法,建立道学,子弟们都要读圣贤之道。” 朱棣再次重申了要求。 至于承袭的事情,已经是旧例,朱棣同样提醒了一遍。 刀线歹和车里宣慰使有矛盾。 两人吹胡子瞪眼,可见到朱棣的时候,皆老老实实的跪在下方,没有人敢冒头。 安南可是东南亚一霸。 数百年来,安南欺负别人的多,被别人欺负的少,如今在大明手里,不到两年就彻底归服,谁也不敢尝试大明的兵戈。 更有云南各地土兵在安南的战事。 经过一起作战,人心变得更齐不提,对于新军的战斗力,人人都看在眼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