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会说中国话的站起来。” 安南。 俘虏营。 明军士兵们的警戒下,几名文武官吏,手里拿着名册,向俘虏们大声的喊道。 几千名俘虏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敢出头,更有不少的俘虏不知道明人在说什么。 “会说中国话的站起来。” 文官再一次的大声喊道。 他没有向俘虏们解释,会说中国话,接下来会面对什么,导致许多人并不敢承认。 “小……小的会说中国话。” 终于。 有名俘虏站了起来,犹豫的回复道。 如此娴熟的中国话,文武官吏们笑了起来,“你是华族吗?” “是的。” 问清楚了他的名字,找到了他的名册,“你还是位武官。” 那人听到后低下头。 未知让他恐惧。 与明军的交战中,被俘虏了好几万人,当明军收复了整个安南的时候,所有安南士兵都被单独关押了起来。 除了主动投降的军队,哪怕是后来整编的安南军,也是一样的待遇。 “还有没有。” 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 刚才他们的笑容,让许多人选择了承认自己的身份。 “每个人到那边的桌前排队,在表格上登记。” 根据他们的指引。 几百名华族俘虏排着队。 “你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祖籍在哪里,认得多少字,可以写下来吗?” 十几名吏员询问道。 有的华族士兵会说中国话,但是认得字不多,还有因为口音,已经听不出来是哪里。 “我祖籍福建,唐朝时期,先祖来到了此地,所以我口音重,我没有骗人。” 一名俘虏着急的解释。 见到如此的场景,还有不少的俘虏从人群里站了起来,最后三千多人的俘虏营,走出来了一千多人。 通过交谈和写字,辨别他们有没有伪装。 “我作证,他的确是华族。” 最先那名俘虏武官说道。 那名吏员犹豫了一番,最后写了通过两个字。 族谱。 每一个华人都有的族谱。 与后世不一样,家族环境生存的华族,族谱是最大的证明。 俘虏营之外。 大明不光运输来了无数的物资和粮食,还有大量的吏员,结合当地的华族官吏和乡绅,进行着统计。 安南改为交趾行省。 从州府开始,逐级往下进行统计,每个华族都可以申请大明户籍,获得了大明户籍,将会享受与大明一样的政治待遇。 数个月来,是朱棣在交趾进行的最大一项的工程。 二十余万大军和四十万民夫。 调回了十万大军,以及二十万民夫,在当地仍然留下十余万大军,以及二十万民夫。 每天消耗的物资达到了天文数字。 交趾行省并无法承担这笔开销,所有的花费,高达八成由大明本土提供。 “要尽快恢复安南的生产。” 兵部司务杨荣当机立断的说道。 大明虽然国力发展很快,可也经不起如此的消耗,太过惊人了,他在北平呆过数年,深知大明的底蕴。 前安南东都城升龙府,改名为交州府。 王宫成为了朱棣的居所和办公场地。 “老大来信,里面很不满啊。” 朱棣笑呵呵的说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