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西域以北要靠治理,而不是刀枪。” 朱高炽说道。 军国大事,朱棣不敢大意,也是他们父子入京以来,第一次的大动作。 事情办得好,自然不用说。 办得不好,就是给了外面口舌,别人会说他们父子也不如朱允炆,好不容易压下去的形势又会起波澜。 “治理?” 朱棣不太明白。 西域以北可不好治理,施行的是土官制,只要愿意归顺大明,保持边疆的安宁,双方就互通物资往来。 朱高炽采取的是明朝在云贵的管理方针,以及左宗棠的方针。 那就是治理。 “哈密并不是一个整体。” 朱棣皱眉说道:“哈密城一带是安克帖木儿的势力范围,哈密以南则属于安定卫,哈孩虎都鲁的势力范围。” 朱高炽平静的听着。 “重要的是,这些范围对他们而言并不稳固。”朱棣重重的说道。 朱高炽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样子,朱棣本人比安克帖木儿、哈孩虎都鲁他们,还要担心他们在当地的不稳。 其实朱高炽理解朱棣的心情。 最早的时候,安定卫以南,昆仑以北的阿端卫,曲先卫,随着当地互相征伐已经消退,残余势力被大明安排到了安定卫。 两百万平方公里,只有几十万人口,而征伐却连绵不绝,此消彼长,新的势力窜起,又犹如流星般的消失。 这才是大明头疼的原因。 今日刚刚吸收的土司,才熟悉了大明的规则,可过几年就被别的部落杀了,或者被自己的手下取而代之。 正如中原礼乐崩坏的时期: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同样。 部落首领当然是谁强大,谁来当,用刀剑说话,竞争颇为残酷,常年战争不止,最痛苦的莫过于当地的百姓。 包括看起来稳当的哈密城,如今哈密最大的势力,和大明已经默契了好些年。 可谁能想到他能被人毒杀,哈密一下子失去了秩序,重新大乱了起来。 用个不好听的比喻。 西方列强更希望留下大清,而不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 当然。 大明不是列强,大明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列强,并且把哈密视为一国。 历史上哈密乱起后,鬼力赤汗吞下了哈密,派使者去应天府归顺大明,希望取代安克帖木儿在大明的称号。 朱棣回信说同为一国云云,接受了鬼力赤汗的称臣纳贡,很快让哈密的局势稳定了下来,受到最大好处的无疑是当地,从兵戈中解脱出来的百姓。 清朝不会。 闹事的,清朝会直接屠光了。 同样是治理,大明治理西南对比清朝治理西北。 清朝在屠戮了当地后,迁移了不少的汉民去当地,但是地方并没有稳定。 当地对汉民的仇视,几百年来互相对抗,清朝统治者稳坐钓鱼台。 而明朝在云贵的治理,看起来不如清朝快速有效,但同样迁移人口去云贵,而云贵最后与中原彻底绑在了一起。 哪怕在清末时,云贵也没有分离出去的大危机,不是列强没对云贵动手,而是当地没响应列强的挑逗。 这些都是明朝之功。 明朝治理矛盾,清朝挑起矛盾。 这就是区别。 像不像英国在殖民地的分化及挑拨手腕? 英国从来不希望殖民地能有发展,更希望殖民地内部对抗,才能加深他殖民统治的稳固。 真正让那片地区稳定的,是清末统治阶级控制力度下滑,以林则徐、左宗棠为代表的汉人势力。 他们采取的就是治理。 林则徐和左宗棠,为那片地区带去了生产力,短短的二十年,兴建水利开荒九百多万田亩,为当地的繁荣打下了根基。 有了所谓的“农桑辐辏,阡陌成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