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伙房的伙食,让景清大开眼界。 他不是没有吃过美食,眼前的饭菜也谈不上,但这是工人们吃的便饭。 米饭管够。 鱼头豆腐汤。 五块酱瓜,三大块咸鱼干,一勺白菜,最后一勺茄子炖肉汁浇在大米饭上。 景清下意识的看向圣人。 朱元璋捧着大瓷碗,吃的香喷喷的,桌面还有一碗装着鱼头豆腐汤的大碗。 景清不敢再看,忍不住望向李道信,李道信却扬了扬眉,意思是一直这样。 “吃啊。” 朱元璋笑道:“你也是百姓出身,跟咱一样的泥腿子,在国子监读了几年书,当了几年官,不会这些饭菜已经吃不下了吧。” “学生吃得下,倒是看见圣……黄先生能如此,让学生感动至极。” “这么好的饭,咱有什么不喜欢吃的。” 景清心里暖洋洋的,也开始了吃饭,不再顾忌规矩。 同时想起了京城百姓们的民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四菜一汤的来历,正是朱元璋与官员们的约法三章,于是有了四菜一汤的说法,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 “工地的规模,学生看来不下于万人,只这伙食上的费用,恐怕不菲啊。” 景清好奇了起来。 与圣人一起吃了顿便饭,加上圣人的随意,景清胆子大了起来,有了和圣人聊一聊的欲望。 “这算什么。” 朱元璋遗憾的放下了大碗,食量还是比前几年差了不少,汤有些喝不下了。 李道信见状,笑道:“侄儿没吃饱,大伯的这碗汤就赏给侄儿吧。” 朱元璋大方的送给了李道信。 景清内心感叹。 李道信这厮倒有好机缘,有了与圣人的这番相处,岂不是有了层保障。 朱元璋吃饱了,满足的指点景清。 “北方工地的伙食,比这里更好。” “不会吧?”景清不太信。 江淮地区有的人家每日吃三顿饭,而北方每日吃两顿饭,就伙房的伙食水平,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普通百姓的伙食。 “北方有大片的牧区,有金州的渔政,还有兴起的大片井制度,粮食的供求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都是新词。 字不新,但是因为北平模式的推广,人们把北平模式带来的东西称之为新开头。 看来圣人对北平模式很推崇。 景清心中明悟。 圣人有易储之心,并不是因为新军的强大,看来圣人很早就对北平有关注。 景清猜到了根由。 “可惜。” 朱元璋遗憾的说道:“应天府的铁道还没有通车,物资流通的成本太高。” “否则不光工地上的伙食可以追上北方工地的伙食,新城区的修建速度和成本,也能成倍的降低。” “漕运的成本应该不算高。”景清说道。 为何江淮地区经济好,因为江淮地区的河道发达,运输成本比北方要低。 “运河的运力限制大,而且运输成本高于铁道的,幸亏上海去年开了海运,否则成本还要更大。” 朱元璋倒不反对海运。 明朝的禁海与清朝的禁海是两回事。 明朝官方对外的贸易,以及与各国的往来,乃至通过海运向辽东运送物资等都没有禁止。 包括洪武年,山东向辽东供应物资走的就是海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