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高炽等着朱棣的回信。 北平的几万禁军,朱高炽绝对是要调走的。 朱元璋真是个人才。 不知不觉间,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军的确强大,可如今混在了一起,朱高炽都不敢轻易放心了,毕竟对方是朱元璋。 文书房送来的公文,朱高炽看到了金州船政的报告,比起其余的公文,朱高炽非常的高兴。 “金州船政的培训模式,各行各业都要学习。” 朱高炽批复。 让全体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学习金州的船政模式。 一人推动全科技术。 朱高炽可没这个信心。 三百六十行,多少的行业,无数的技术,他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所能做的也有限。 因此朱高炽看重的是模式。 只有打造良好的社会模式,推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推动技术的发展,才是真正的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在材料上对于十五世纪的大明,并不算什么难题。 康熙时。 为何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要诬陷戴梓? 因为戴梓轻易的仿造出了连发枪。 连发枪技术的瓶颈,导致威力不足,实用性并不大,但是连发枪的原理和部件的精巧,无疑是当时的顶尖技术。 所以南怀仁要诬陷戴梓。 加上清朝畏惧火器的发展,担忧火器的发展超过了弓箭,才有了戴梓悲苦的一生。 所以朱高炽从来没有担忧过技术的问题,他一直在做的是推动模式。 然后,朱高炽看到了太原农具三厂的报告。 朱高炽看得很详细。 …… 万联农机制造厂。 七名东家满脸的忧虑,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忐忑。 “我这就回北平一趟,去打听下动静。” “应该去一趟。” “当初步子就迈得太大,我就说容易引发问题,你们都不听。” 有人抱怨道。 “扩大工厂生产规模,追赶太原农具三厂,是当初都同意了的,如今埋怨有意思吗?” “再说了,太原农具三厂技术革新上动作慢,还在使用原来的生产线,产量和成本都不如我们,凭什么我们就不能超过他们。” “小王爷在年关的大会上,亲自说过的话,难道不作数。”有名东家愤慨的说道。 “好了。” 有人出面劝阻,“现在不是闹矛盾的时候,先弄清楚上面的意见,我们也好早有个准备。” 那人不再愤怒,冷静下来。 不久,此人就乘坐铁道火车赶回了北平。 太原农具三厂因为生产下滑的问题,引发了工人的不满,事情闹开了。 当消息传回了北平,许多的商行也在关注。 这件事并不是小事,关乎民间商行与中华重工的定位问题。 民间商行能不能与中华重工竞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