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七妹的房子是小两层。 面积比较窄,但是高度是一样的。 一层是厨房,客厅,餐厅,二层是两间卧室,加走廊阳台。 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街道,和周围与对面的房子,还能看到远处的学校。 这里的北平工农学校的规模,仅次于工人子弟学校,也是促成七妹落户于此的主要原因。 虽然七妹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是她在大剧院的工作,已经让她的眼界比许多人要开阔。 她知道学校的重要性,也知道学校在中华重工体系内部的前程,所以哪怕孩子还小,她已经做好了孩子未来的计划。 好好读书,考上好成绩,毕业后加入中华重工。 而北平的田地上。 百姓们的生活认知并没有发生改变。 甚至许多人家的孩子,仍然当做半个劳动力在使唤,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对孩子有加入工作的需求。 在新时代之前。 西方的工人们很穷很困苦,过着劳苦昏暗的日子,连孩子们都要早早的去当童工。 男人当牲畜使,女人当男人使,孩子当大人使,最后只能领取微薄的工薪勉强度日,寿命极其低下。 终于达到工人们承受的极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反抗的浪潮。 为社会文明进步和提高自身环境待遇赢得了胜利。 但北平不同。 朱高炽用的社会生产资源分配调控模式,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仍然辛苦,但是在待遇和工钱,以及社会福利上,与西方的工业社会截然不同。 培养工人们在工厂的主人翁精神。 例如当初刀具一厂厂长检讨之事。 工厂有规章制度之外,也有工人满意度考核。 也就是画了红线之外,工人的意见对工厂的发展管理方向有重要的影响。 这叫做上下结合。 再好的制度,当脱离了底层,也就是虚设,正如朱高炽每每强调的宗旨。 中华重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不同的目的,自然有不同的表现。 人心齐。 至少在北平的中华重工,以及中华重工体系,已经是当今世界之独一份。 这才是中华重工最大的武器,不败的根基,全面扩张士气如虹的原因所在。 诸多的人都在往一个方向使力,能把泰山移平,何况途中遇到的些许阻碍。 也让朱高炽在北平的调度畅通无阻,可以轻易的做出自己想要的变革。 不是没人反对,而是无力阻止。 犹如浪潮。 一波皆连一波的浪潮,让再坚固菱角分明的岩石,也会被打磨成浪潮所要的滑润。 “诶,你家小儿子回来了。” 七妹和赵家寡妇。 两人都很美。 站在阳台上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七妹指着赵家寡妇的家。 “锐哥儿,你娘在这呢,你也来姨家坐坐。” 七妹大方的说道。 赵家寡妇家的孩子都争气。 老大品性好,老二在学校也是好学生,对于赵家老二毕业后的去处,七妹也很好奇。 十五岁的赵锐,听到声音抬头望去,看见了隔壁的贺家小姨和自己的母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