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从河间府六月开始的丰收,拉开了北平布政司忙碌的大幕,春耕夏收向来是国家大事。 几名官员巡视地方乡间,走访夏收大事。 地方上的乡老陪着他们。 “今年的短工不好招,脾气也大了,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不然别人还不来,世风日下。” 乡绅抱怨道。 按察使司佥事高勉眉头紧皱。 一处乡绅这么说,处处乡绅都有这些话,高勉不得不重视了。 有官员笑着说道:“现在北平处处有活计,工钱比以往涨了不少,你们要请短工,工钱当然要跟着涨起来。” “可土地粮食就这么多,价格又卖不起来,我们老百姓如何有钱升工钱呢。” 几位乡绅连连诉苦。 那官员可没这么容易打发,一针见血的说道:“一日吃三顿,那是江淮地区才有的事情。” “我们北平现在也有许多人家一日吃三顿了,说明百姓们生活好了。” “这与自古以来的节俭精神背道而驰,每日吃三顿岂不是比吃两顿浪费了粮食。” “现在啊,老百姓们的脾气大了,生活也开始了浪费,长此以往如何了得。” “老百姓每日吃两顿,比每日吃三顿节省了多少粮食,多年来都是吃两顿,难道非要改变,不改就过不下去不成。” 几位乡绅你一言我一言,话里话外满是抱怨。 “吃三顿当然比吃两顿要好,我记得在技术报上看到过,以往每日只吃两顿,人的身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而且以前吃的又少,提供的元气也不足,所以人的寿命会受到影响。” “吃三顿饭,而且要吃好,形成了生活习惯,不但不容易让人生病,还能增加人的寿命,多数人活到七八十岁不是问题。” “瞎说八道,人活多少岁,那是天定,我看你啊,就是被利益遮了眼睛,忘记了圣贤之道。” “岂有此理。”那乡绅生气。 “自从你去北平开酒楼,你就越来越嚣张,银子不当回事,带坏了多少乡亲。” “我这叫加入工业浪潮,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贡献,你这种人就是报纸上说的,会被社会发展淘汰的老顽固。” “在佥事面前成何体统!” 见两人吵了起来,另外一位年龄大的老者,拄着拐杖在地面戳了几下。 两人这才各自别过了脑袋,谁也不服谁。 高勉忧虑的问向老者。 “有没有因为缺少短工,导致田亩没有及时收获的事情发生?” “我们这边暂时没有,但是听闻别处有。” “是哪里?” 高勉准备去看看。 “只是听说,具体是哪里却不记得。”老者一脸的忧国忧民之色,却拿不出地名出来。 老者又指了指刚才吵架的两位乡绅,摇头说道:“自从劳什子工业以来,佥事也看到了,地方上已经不安宁。” 高勉点点头,没有再说下去。 任何事物。 只要想找出弊端,一定可以从其余方面解读出来的。 这叫做事物的两面性。 什么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无论中外都是如此。 对于英国十九二十世纪的专利法。 西方学者有人认为是王室和权贵竞争妥协的产物,也有西方学者认为是英国的进步。 对于那些面对权贵抢夺,放弃发明专利的工匠,有人说这些工匠不懂抗争精神,不值得同情,责任在工匠自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