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蓝玉大案。 但凡对明史有些了解的人,大多会知道这件事。 蓝玉死得可不可惜? 可惜。 冤不冤? 还真不冤。 他眼里谁都不在乎,藩王不放在眼里,更不会把官员放在眼里,能带兵攻打大明自己城池的主。 任用亲信私人不提,还养了大量的义子,而且全部安排到了军队之中。 在外恃强凌弱,目空一切,经常违背朝廷的调遣。 朱元璋最喜欢对人说教。 对蓝玉也是如此,可蓝玉屡教不改,可见连朱元璋也无法让他约束自己。 能走到今日的地位,纯属他能打胜仗。 可也正因为他能打仗。 他也必死无疑。 因为没人管得住他。 姚广孝是自己分析出来的,朱高炽则是根据熟知的历史得出的结论。 朱棣不认为朱高炽有姚广孝的才能。 长子之所以支持姚广孝,是因为姚广孝的言论,符合长子的利益,所以他感到不满。 上位者,不能偏听偏信,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事。 见到朱棣不善的目光,朱高炽没有后悔。 他的确要支持姚广孝。 铁道的规划,专门选择的荒地,远离水源,所以并不怎么经过良田,只有几个站点不同。 因为靠近城池,难免会占些土地,不过占的地也不多,每亩才几分而已。 但是不能这么换算,还要考虑铁道两边不好继续种地,所以大致就有了数百亩地。 数百亩地虽然不多,但和重农抑商之道相左,而且还是在这种时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形势下。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你皇爷爷向来以农为重,虽然商能带来大利,可有时候也是大害。” 什么意思? 朱棣想要变卦? 当然不行。 好不容易打下了根基,工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朱棣要是想刹车,等于前功尽弃。 “粮食,是最重要的,但是粮食有点奇怪。” 第一次听到这种话,朱棣和姚广孝都露出探究的眼神。 朱高炽虽然才十四岁,可几个月来的表现,已经说服了不少人,知道大公子胸有韬晦。 “人几天不吃粮食,便会饿死,可吃饱了肚子后,粮食富裕了,反而会成为坏事。” “你说的是歪理,手里粮食多了,永远都是天大的好事。” 朱棣直接否决。 和以往不同,姚广孝没有再帮大公子说话,葛诚同样也认为大公子又在诡辩。 那名太监也好奇的看着大公子。 大公子在王府里,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人们都知道大公子说话能管用。 对于大公子做的事,太监也经常思索。 想要去大公子的工厂去看看,什么叫做工厂,可没有机会开口。 “粮食多了的时候,百姓没有其他的事,只有多生孩子,而土地有限,再富裕的粮食,三代人也就不够分了。” 吃的饱,睡得早,没有其他的娱乐,自然而然的选择造小人。 没有避孕措施,一家生三五个,七八个小孩。 就算夭折一半,也是四个孩子,再算两个孩子成亲,继续生下来,只要二十年,就能繁衍出好几户人家。 多少田够这么分? 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百姓,以积累粮食作为财富的增长,带来的效用非常的小,况且粮食的可储性也低。 朱棣摸了摸下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