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谁都不想血汗钱打水漂。”李兰摇摇头,语气中充满同情,“去楼顶的,都是那种一家子在厂里头。一下子没工作,又没经济来源,要不到以前的工资,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换做她,如果实在没办法,估计也会出此下策。 银杏发问,“那个厂以前做什么的?” “食品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食品厂难进,里面油水多,现在东西销售不出去,连工资都发不出。” “是私人的,还是公家的?” “公家的。”李兰唏嘘不已,铁饭碗变成瓷的,一摔就碎。 “里面多少号员工?” “这个不清楚,李宏知道,一会问问他。” “问我什么?”李宏双手抱着碗筷,从厨房里走出来。 李兰回头,“银杏问那个厂子里面多少员工?” 李宏思考一秒钟,“大概有两百多人,没想到,说倒就倒了,事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银杏却半点不意外,这才刚开始,接下来几年,倒闭下岗的风潮会越演越盛。 体制给许多人提供了一个暖床,背靠着它,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衣食住行。没想到社会瞬息万变,暖床撤走,背后只剩下孤零零的冰冷的墙壁。 这时候,如果奋发图强,也许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如果一味的萎靡不振,怀念从前,只能被淘汰。 人呐,还是应该奋斗,无论何时都不能磨掉斗志。只有这样,才不会惧怕生活中的突变。 银杏目光闪闪,昨晚上还在想要做点什么,现在机会来了。 热切的看着李宏,“你知道那个厂子以后有什么规划不?” 李宏疑惑,念头脱口而出,“你有想法?” 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完全不用费劲,银杏没承认也没否认,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观望之中。” 李宏没来得及开口,旁边的李兰急眼,“银杏,你可想清楚,那是亏本的买卖。” 傻蛋才会接手,这几年换过好几任领导,个个上任时信心满满,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什么走出市,走出国内,打入国外,什么给员工盖楼房,什么。…… 结果了,效益从没停止过下滑的脚步。 银杏一板一眼的点头,“定会认真考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