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七十九章 男儿心胸当似虎-《汉血丹心》


    第(2/3)页

    “丞相,我听说你从少时就攻读《春秋》,刻苦钻研过儒家经典,对儒家思想的精华有深入的了解,被称为高才,却是令人钦佩!”&1t;/p>

    公孙弘正在胡思乱想,却忽然听得元召话锋一转,竟然称赞起自己来,他心中奇怪,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过,通研春秋经书,正是他的得意之处,听他夸赞,自然有些高兴,免不得谦虚几句。&1t;/p>

    “元侯过誉了!先贤著述博大精深,我辛苦半生也不过是略有所得而已,却当不得高才之说。呵呵!”&1t;/p>

    元召也淡淡的笑了起来,随后他拱了拱手,语气中带了几分真诚的尊敬之意,说道:“不错,先贤的思想精华,正是需要我等后辈好好学习的。我虽然年幼,所学不精,却也读过《礼》,记得其中有句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而儒家的孔子也说过:吾何执,执射乎!更有《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功。由此可见,弓箭大射之礼,从古至今不管是天子、士大夫还是庶人,都是相同的,都是加以鼓励而不是禁止的。”&1t;/p>

    听他引经据典的这么一说,大殿内的许多朝臣不禁心中吃惊,重新抬头审视这位小侯爷一遍,真是没有想到啊,此子不仅武勇韬略过人,竟然连如此深奥的经书至理也研究的这么深?难道真的是能者无所不能?&1t;/p>

    不仅皇帝和他们吃惊,就连公孙弘都是心中一震,元召小小年纪,对儒家经典已经如此精研,实在是难能可贵,不由得佩服的拱了拱手:“元侯博闻,正是此理!”。&1t;/p>

    元召点头致谢,却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往下说下去:“至于世间作奸犯科为恶之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没有能力完全清除掉的。他们有时候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因为携带弓弩而致罪吗?如果今天朝廷真的制定下禁弩的法令,束缚住手脚的只是守法的良民而已。到了那个时候,为恶者依旧持之以作恶,而安善平民却失去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此消彼长,只会令得恶人的势力更加嚣张,而大大增加郡县的治理成本和难度,这是最不可取的。所以,禁弩之议,微臣是万万不能附和同意的,请陛下三思!”&1t;/p>

    话音落地良久,大殿上下一片寂静。终于,轻轻的击掌赞叹从御座上传来:“元卿,此言大善!丞相及众卿以为如何呢?”&1t;/p>

    丞相公孙弘躬身心悦诚服:“陛下,元侯高论,令人佩服!这正是谋国之言,臣愿意收回建议,还望陛下恩准。”&1t;/p>

    随后,接二连三的赞同之声开始在含元殿上响起,不必说皇帝已经先称赞了,平心而论,元召的一番言辞,正是堂堂正正的大国牧民之风范,但凡是持正之臣,无不从心底佩服。&1t;/p>

    皇帝刘彻非常高兴,今天的大朝会,可以说是十分成功!决策的几件大事,都是对大汉王朝有着深远影响的。更换皇后,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皇帝自然清楚,元召对窦、卫两家的影响力,在其中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开通西域举兵西征这件事,更是得到了所有臣子众志成城的拥护,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踌躇满志,自不待言。&1t;/p>

    相比较起这些,元召的成长更是令他高兴。  这小子一天比一天更加具有了朝廷重臣的模样。一代名臣的气度已经初步显露出来,如果他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开始成为朝堂上的栋梁,那么,自己以后的大汉三代君王近百年的社稷安稳,就能够得到保障了。作为皇帝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令他安心和宽慰的呢?&1t;/p>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