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 第七章 阿基米德-《瓶子中的普罗米修斯》


    第(2/3)页

    老板听了他的解释,也有些恍然:“哎,确实啊。你这一说,提前搞不就来得及了嘛。我也是老了,思路跟不上时代了。哎,还好前几年搞那个“全民AI”的活动,我也凑便宜弄了个AI,就是不会培养。你说我要不要也搞个机器人师傅嘛?我家儿子也整天喊着要去学AI研发,我这身手艺怕是只有教给机器人了。”

    德澜心想我要是支持你去走“自动化”路线那谁给我做手工面啊,严肃地拍拍老板的肩:“那别,老板你不知道啊,国外餐饮业搞这套很久了,人家还是最适合机器做的快餐店呢。结果根本不行啊,做出来跟方便面一样,都只有一个味儿的,机器哪有人做的好嘛?中餐盟这种估计也热不长久的,你要撑下去啊!你想想我们这些顾客,只能吃方便面一样的东西,你说那多可怜?顾客就是上帝,为了顾客也要把这手艺传下去嘛!”

    当然,作为这个领域的高材生,他内心对自己这番鬼话自然是不信的,AI的智能化程度和学习能力都越来越优秀,学人做个饭恐怕真的是小菜一碟,只不过想要普及就得看真正的高智能型AI成本如何了。

    老板被他这番话说的也有些心潮澎湃,觉得眼前又有了一丝希望。购买机器人厨师的心也就犹豫了下来。德澜也是不由得感慨,老的手艺人,到底还是难以放下自己的一颗全心全意对待顾客和作品的匠心。因此哪怕机器人早已渗透进了社会的角角落落,也还是有面馆老板这样的人坚持着传统的手工。只是这样的人,逐渐也都转向更高端的领域,大多数作为奢侈品让人去鉴赏,而像这样价格低廉只为了满足食客腹中之欲的店只能渐渐消失在历史中。

    德澜感觉自己突然抓住了一丝灵感,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个AI把这些手工技术真正继承下来,再用低廉的价格普及到社会上去呢?这样的话,依靠自己从乌托邦偷学来的AI技术似乎挺好实现的,那些家伙不是连人与机械的结合都研究出成果了吗?有搞头,我这想法不错啊,不愧是我!原本这只是他苦吃快餐多月瞎胡闹的一个想法,这一刻却突然生根发芽,让德澜感觉到了一丝契机,内心渐渐起了决心,似乎未来的烹饪AI之父,餐饮业食神就要在这里诞生了一样。

    只不过这种念头德澜多了去了,大多也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脑海中一边畅想着未来和稀奇古怪的点子,一边也就朝着与孟德斯鸠约好的地址走去。

    等快接近的时候,微微的紧张感已经让刚才的那些念头如泡沫般消散在脑海之中了。

    滨海路57号,滨海大学附近最火爆的烧烤摊,每天傍晚五点半出摊,一直持续到夜里两三点,没有一刻钟不是满座的。亚里士多德此刻正拿着几串腰子啃着,休谟坐在他对面,只是冷静地小口喝着啤酒,两三根竹签整整齐齐摆在面前的碟子上,面前油腻的桌子被擦得一尘不染。看得亚里士多德都有点不好意思,动作也跟着斯文了起来。

    至于孟德斯鸠,他和墨镜男孩儿在另一桌,只见他随意地烤着串,但却偏偏又一根也不吃,烤着烤着,就递给对面的男孩儿。男孩儿就像个标准的“网瘾”少年一样,只管听着音乐,闷头玩着手机,对眼前的东西视若无睹。

    碟子里的烤串慢慢变凉,不知何时,油汁已经凝了一碟。边上的几桌大学生开始还好奇地看着这对“父子”,他们猜这大概又是一个离婚父亲,周末约儿子出来吃顿饭联络感情。只不过看上去这个父亲倒是很讨好,儿子却不领情的样子,叫他爹热脸贴了冷屁股,只是可惜了那几根烤串,真是浪费。不过这两年离婚率节节攀高,这种别人家的家务事,看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正好这时候德澜到了,他路上已经给脖子上的电脑插了几张特制的芯片,一方面是做伪装,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方便接头。此时他已经启动了“面具”,夜色笼罩下,一道暗淡的流光静静贴着他的皮肤扫过,他的样貌在昏暗的环境下立刻有了极大的转变,深眼窝,高鼻梁,宽额头,小胡子,不是熟人绝对是认不出来的。这种技术在乌托邦内部很常用,被称作电子面具,是一种类似投影的技术,不过也只是视觉上的错觉,只有在光线不是很好的条件下才好用。它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干扰AI,让摄像头只能拍到一个很模糊的人脸。

    另一张芯片是一种侦测程序,名为“蝙蝠”,它会发出一段无线电波,无声无息地扫描过周围数百米范围内的人群,把他要找的人“标记”出来。再搭配上最后一种芯片“电子世界”,AI就能把周围的网络,电讯号转化成一种“可见”的方式展现在他眼前,此时在他眼里,就好像打开了虚拟世界的大门一样,无数“光线”在周围传播,绿色的数据流构建起了宽阔的通道,讯息,数据被分别打包,犹如一辆辆汽车在空气中纵横交错,川流不息,这正是隐藏在平静夜市下的另一番繁忙景象,每天都有像这样无穷无尽的电磁波,承载着人们的各种思念,穿行在这座城市中,而不为人所见。譬如那对“父子”正有节奏地向周围发出讯号,而边上的人却一无所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