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雨飘摇时 第七章 丈夫肩-《人间月明》
第(2/3)页
杀手昔日只为利而行,谁给钱就杀谁,那一日,他将毕生积蓄都散尽,潜入对方营中,大开杀戒,未能事了拂衣去,只是留功不留名。
柔弱的女子知道自己丈夫亡故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披坚执锐奔赴沙场,最终她完成了与丈夫生前的约定,生而同席,死而共枕。
…………
历史的悲歌,民族的呻吟,乱世之中,中原大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在此风雨飘摇之时,全民皆兵而起,共赴国难,无论老幼,无论男女,无论贵贱,一个个英杰,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在陶黎脑海中闪过,每一次想起都让陶黎哀叹唏嘘动容。
生逢乱世,大丈夫的肩头,不当只是儿女情,更多的应该是天下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前辈先贤们的感悟道理在陶黎心中响起,是的,危急存亡之秋,他堂堂七尺男儿,脖子上的大好头颅,想的应当是怎么驱逐北蛮子,并非是儿女情长。
谁不想和自己的家人爱人团聚相守,他陶黎想,北定城外的英魂想,安息城边碑林下方的几百万亡灵也想,宣平的百万将士更想。可他们,或是为了妻儿父母,或是为了家国大义,都舍生忘死的留守军中,尽忠报国。
圣人曾有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为了大义,生命都可以舍弃不要,更遑论是男女私情。陶黎的眼神渐渐变得清明。
他父亲陶靖在上代君主在位之时,就被封武侯位,封号:平乱,其封号就能看出功劳有多大,可惜在逐魔之战中不幸陨落,英年早逝。
他哥哥陶宁是当朝十武侯之一的宁安侯,领率十五万安宁军与止戈侯共同抵御魔族,十二岁从军,一直在西方战场上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他的两个叔叔,舅舅,外公,也都分别在军中担任要职,一门双武侯,军旅世家,陶黎从小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一直被感染,被熏陶。
他身为陶家血脉,肩上有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他不能辱没铁血家风,也更不能忘记那些世代游荡在沙场上的战魂。
自幼年起,他便想着快点长大,快点投身军伍,快点与哥哥并肩。父亲战死,母亲悲伤过度去世,这是陶黎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他从没有忘却过。
即使是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劝年幼的他从文弃武,仅是想让他晚点上战场,哪怕母亲已经有一个儿子在外征战,可能随时马革裹尸还。也不曾劝过。
所有人都知道陶黎想的是什么,都知道这个时常看向西方出神的少年想要做什么,没有人去阻止,他母亲没有,他哥哥没有,师父师娘没有,亲朋好友没有,白衣少女也没有。
眼下北元帝国铁骑入侵,正是大好的机会,他渴望着去战斗,用自己的毕生所学,用自己的赤胆忠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与那号称甲天下的北元铁骑好好的较量较量。
去杀敌万千,建不世之功,把北蛮子打趴,打疼,打的服服帖帖,打的再无一点歪思邪念,再也没有可战之力。
待得把北蛮子打回草原老家,北方安定后,他再请命去西方战场,带着精兵良将挥师西进。
去对着第一关说,以后你将会成为风景名胜,而非军事重镇,去安息城外的碑林看看,去给那些死去的将士英豪们敬一杯酒。告诉他们,他们的愿望,自己来给他们完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