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说是这样说,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相信的,其实,孔丘是一个一米九的肌肉壮汉,而且弓马娴熟,所谓的弓马娴熟,其实就是暗指其武功非常的不错。 但凡在古代,能够骑马的,那都是贵族,加上一身结实肉,肥肉瘦肉无所谓,重点是,肥肉炒出油来,便可以点追求其他的烹饪手法,紧接着,加工加工再加工。就是一道美味的菜。 莫要说古人不注重外表,古人的规矩,几乎就是端着的,不允许有那种特别失礼的感觉。 因此,孔丘,多半也是一个肌肉猛男,其实,不管他是不是肌肉猛男,只要个子大,多多运动,也能够有一身健美的肌肉。 那时,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大人们,除了夜间的体育运动以外,就是夫妻之间,说说带颜色的笑话。 那么问题来了,光棍汉,应该做什么事来消遣消遣? 要不然,就是白天的时候,练武,练骑马,练射箭,久而久之,孔丘就成长为了一个大力士货真价实的肌肉猛男。 大概知道,为什么一路上那么多人追随孔夫子了,愿意听话的,以理服人,不愿意听话的,以拳头服人。 这叫什么? 这叫非暴力,不合作。 当然,治理天下,劝导人向善,不能够只依赖所谓的拳头,真正意义上,可以治理天下的手段,还是对于别人内心深处的奇怪想法。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孔丘,正是看中诸王争霸的局势下,应该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他的实力最是弱小,最是容易被灭,只要他呐喊出自己的口号,这句口号别管是什么,都可以带来一个不错的回报,甚至就是自己想要所以才存在。 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想要说的话,想要找的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做好了大多数准备后,孔丘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长途旅行。 有一次,孔子带领一众学生,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组团自驾游。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有着很严重的意见,为此,甚至还说了几句自己的老师。 估计也就是觉得,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个那么多学生的老师,不应该有这种男女授受不亲的嫌疑,怕是被人非议。 纵然如此,卫灵公依然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很多粮食,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有官职,约等于师出无名,就算孔子有心,想要让卫国内部有所改革,有所优化,没有官职,也就不存在什么参与庙堂之事的理由和资格。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莫十个月,后来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估计就是,孔子这个人,是一个肌肉猛男,身强力壮,还经常和夫人南子见面,仔细掂量一下,一个女人,当然是更喜欢健壮的男人。 男人嘛,有自尊心,也知道,一些事,其实没必要那么隐晦,因为他非常清楚,孔子,是不可能做出那种丑事的,就算有,那也是夫人居心叵测。 不过,绿色帽子这个东西,谁都不愿意戴,纵然一开始,卫灵公确实说的大义凌然,可是久而久之,事态也就发生了转变。 终于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孔子是何许人也? 光明磊落,君子之风! 儒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对于君子风度的追求,若是连最基础的思维自由和行为自由都不存在的话,谈何改革? 卫国,不配! 出于这些情况考虑,孔子带着他的一种学生离开了卫国,打算去陈国。 此一去,原本是稳稳当当的旅途,毕竟,那时节,战乱虽然不休,但是对于小地方之间的迁徙,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太明显的影响。 结果,在半路上就遭遇了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孔子一行人被针对了。 后来,几经辗转,成功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非常的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很显然,孔子的儒家创业经历,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纵然是有先进思想,也未必有人愿意听下去。 既然都没有人愿意听下去,那么坚持,又有什么意义? 不过,坚持,未必能够成功,反之,不坚持,就必然无法成功。 不得不承认,卫灵公真的是一个心大的人,那么多的流言蜚语,挡不住他对于孔子的尊重,可正是因为时好时坏,时冷时热,导致了卫国,并没有真正的因为孔子的建议而强大富足,这算是一个失之交臂的美中不足。 在哲学领域,孔子是一个圣人,一个先驱者。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品德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些有关于内心深处品德思想的反思和提倡真善美。 品德思想体系是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基础,在传统的文化学说之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说,三才道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彼此互通,人道中庸,其实是在天地之间的一种道,如果说,天道象征着严厉的父亲,那么地道就是象征着温柔的母亲。 作为子女的人,在天地之间,既要听父亲的话,也要听母亲的话。 如此,不变通,就无法成全人道,也便是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自己做不到的事,自己遵守不了的规矩,偏偏喜欢强压在别人的身上,这一点,孔子做的非常到位,他自己就是是一个弘扬真善美,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好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都是孔子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其实,很多人,都无法做到三十而立,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真正意义上,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有成就的人,其实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真的有,也是大财主家的孩子。 不过,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窃以为,不是拥有一番成就。 相反,人一生的贡献,其实非常有限,要用有限的生命,去挑战无限的历史进程,简直可笑。 大多数人在三十岁的时候,都还是刚刚起步,甚至连方向都找不准。 但是,孔子儒学的精妙,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了。 三十而立。 或许是指,立品德,立言行。 何谓品德? 大概是品味和德性。 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好坏判断能力,优劣判断能力,就是品德。 何谓言行。 这个解释起来简单多了,说话,做事。 一个人如何沟通交流,如何待人处事,就是言行。 或许,孔子是希望我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不管是治世,亦或是乱世,在喧闹,亦或是肮脏的世界里,但凡有一点点失误,都会万劫不复,可是,那又如何? 哪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是热血小青年。 哪个狠角色,不是曾经的天真善良的少年。 只是,这一切,都不能拖太久,更不可能维持太久,因为,三十岁很快就到了,不管是先成家,再立业,还是先立业,再成家,那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世界的喧闹,是否带来了花红酒绿的迷失感,这个世界的肮脏,是否带来了酒色财气的失落感。 其实,只要有了一个健康的人格,就好像是身体素质非常好的年轻人一样,拥有非常强大的抗体,堪称病毒绝缘体。 内心的力量,永远是要比外在的力量,现实的多。 在脑子里面所思考的一些奇怪事情,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忘却,但是,用笔写在纸上就不会,毕竟,脑子在想其他的事,脏活累活都是手脚去做。 虽然有点违反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但是,社会制度,从来都不是多元化,而是应该以儒学作为核心标准,对外扩充,让所有的学派,都归入儒学,这才是万能儒学的核心作用。 一提到仁义礼智信,就不得不提起仁这个字。 仁这个字,作为姓氏非常的少见,但是在夸赞精英的时候,不少用到。 什么仁孝,仁义,杀身成仁等等。 事实上,仁义礼智信,那是扩充版本,真正的精华,还是在于仁礼二字。 孔子的仁之学派,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之学派,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其实就是组成了社会的基础秩序和基础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同一个群居的动物族群里面,总是会有人站在正中间,思考着领地的分配问题,虽然这一点,在人们看来,是一种非常无聊的行为,反倒是在看公狮子打架,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活生生咬死的时候,才真的是过瘾。 其实,仁礼,简简单单两个字,就概括了很多劝人向善的理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