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二: 看不见的根系-《后人类的时代》
第(2/3)页
“大豆被蚜虫咬了,会释放‘警告信号’。” 拓解释道,“信号通过菌丝网传给玉米和南瓜,它们收到信号,就会启动防御 —— 长出更密的绒毛,蚜虫咬不动;分泌一点苦味物质,蚜虫不爱吃;有的还会释放吸引瓢虫的信号,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会来帮忙。”
溪的数据流突然停了下来,她的投影转向拓,语气里带着激动:“这比云端的‘紧急通讯系统’还快!云端要经过服务器转发,这里直接点对点传递,还能自动触发防御,是‘活的协议’!”
“对,是活的。” 拓关掉了投影,地下的景象重新隐没在土里,“这片网不是我们建的,是它们自己长的,只要我们不破坏,它就会一直工作。我们要做的,不是当‘管理者’,指挥它们怎么长;是当‘引导者’,帮它们把网建得更稳。”
接下来的实践课,比上一课更具体。拓带着他们来到试验田的一角,那里放着几个白色的塑料盆,里面装着从生命树根际挖来的土。“我们要分离里面的共生菌丝,种到新的田里,帮新的作物建网。”
他拿起一把特制的小铲子,比指甲盖还小,轻轻挖了一点盆里的土,放在无菌的玻璃片上,然后用显微镜(那是从旧实验室里找到的,被智灵修好了)观察。学徒们轮流凑到显微镜前 —— 阿野看到菌丝在玻璃片上慢慢爬,像一条条小虫子;溪看到菌丝上有细小的孔,像管道的接口;远看到菌丝里有微小的颗粒在流动,那是传递的养分;守望者 - 09 则拍下了菌丝的结构,生成了 3D 模型,标上 “菌丝直径 5μm,孔径 0.2μm,适合传输小分子物质”。
“分离的时候要轻,不能弄断菌丝。” 拓教阿野用小铲子挖土,“土要保持湿润,不能晒干,菌丝离了水就会死。种到新田里时,要和作物的种子一起种,让菌丝和根须一起长,它们才能尽快连上网。”
阿野学着拓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挖了一点土,放进新的花盆里,然后播下一粒大豆种子。“这样种下去,大豆的根就能很快找到菌丝,对吧?” 他问。
“对。” 拓点点头,“就像孩子出生就有人帮忙,能长得更稳。”
然后,拓带他们来到另一块试验田,这里种着 “三姐妹”—— 玉米、大豆、南瓜,种得很有规律:每两棵玉米之间种一株大豆,每四棵玉米之间种一棵南瓜。“这是旧时代印第安人的种法,现在加上共生菌丝网,效果更好。”
他指着玉米杆:“玉米长得高,给大豆搭架子,大豆不用自己长杆,能省力气固氮;大豆的根瘤给玉米送氮,玉米长得更壮;南瓜的叶子铺在地上,遮阴,土不容易干,杂草也长不起来 —— 它们三个在一起,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也能长得好。”
远蹲下来,用检测仪测了测土的湿度:“南瓜叶子下面的土湿度 25%,旁边没种南瓜的土湿度 18%,确实保水。” 他又测了大豆的根瘤数量:“每株大豆有 12 个根瘤,比单独种的多 5 个,固氮量肯定更高。”
溪的投影贴在南瓜的卷须上,数据流突然加快:“我检测到南瓜在释放一种信号,能抑制杂草的生长!通过菌丝网传给周围的土,杂草的种子就不容易发芽了。”
“这就是‘互助’。” 拓站在田垄上,看着眼前的三姐妹作物,阳光照在叶片上,泛着绿光,“不是你争我抢,是你帮我,我帮你,一起活下去。”
最让学徒们兴奋的,是 “调节生物信号” 的环节。拓带着他们来到生命树附近的一块试验田,这里的作物长得比其他地方更整齐,叶片更舒展。“生命树会释放低频信号,0.1 赫兹,和菌丝网的频率一样。” 拓说,“这种信号能让作物长得更稳,遇到大风不容易倒,遇到干旱也能多坚持几天。”
守望者 - 09 打开了信号检测仪,屏幕上出现一条平稳的波浪线,频率刚好是 0.1 赫兹。“我们可以用信号发射器,把生命树的信号放大,覆盖整个试验田。” 拓指着田边的一个小型发射器,银色的,像个小音箱,“每天早上开半小时,作物就能‘听’到信号,长得更健康。”
阿野试着把发射器打开,几秒钟后,他发现旁边的玉米苗轻轻晃动了一下,叶片慢慢舒展开来,像伸了个懒腰。“真的有反应!” 他惊讶地说,伸手摸了摸叶片,比刚才更软一点,却更有韧性。
溪的投影靠近发射器,数据流里出现了 “信号与菌丝网共振” 的提示:“信号和菌丝网连在一起,能传得更远,整个田里的作物都能收到,比单独给每棵作物发信号更省力。”
第(2/3)页